主动脉中的红细胞——“重走滇缅路”之四

转载须经我站同意,联系请发邮件944861869@qq.com

  动脉的作用是为了给机体输送营养物质,经维持鲜活的生命,而运送营养物质的载体就是红细胞。当年奔忙和战斗在滇缅路上的3200多名南侨机工,就是这条抗战主动脉中最生动的红细胞。
  滇缅路修通,大量的军用物资和补给需要运输,抗日兵员需要运输,而能够在云南西部深沟峡谷和险峻山路上熟练驾驶的人咒却几付阙如。于是,历史造就了一段动人的章节。
  在抗日的洪流中,“外御其侮”几个字几乎成了每一位华夏子孙的义务和职责,因此,当华侨领袖陈嘉庾的一声号召,数千名侨居南洋各国华侨们聚集到了他的旗帜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持抗战”,民族危难的关头,历史检测着人心,和滇缅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和路同呼吸,和路同悲欢,用汗水、鲜血和生命阐扬了“中华民族的正气,证明了我中华民族,是决不会做亡田贱奴的民族”。(郁达夫《送嵛华机工回国服务》)
  九批共3200多名的勇士,英勇地行驶在了滇缅路这抗日的不屈的血线之上,他们中间有的是放弃了国处优裕生活的,有的是离弃了亲爱的妻子毅然踏上征程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几年间,在日机的狂轰滥炸以及饥饿、劳累和疾病等的折磨下,大约三分之一还强的南侨机工们长眠在了滇缅公路畔,山河呜咽,丹心永在,正是他们,同所有抗日勇士们一道,撑起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坚硬脊梁!
  我们在下关采访到的85岁高龄的李伟庆老人,当年就是作为南洋华侨救护队的车队领队随第5批华侨机工回国的,他深情地回忆说:“南侨机工不仅撑起了驾驶、机修的任务,还负责了大量的伤员、难了的接送、救治以及培训新的机工人员,那可是团结战斗、同仇敌忾的岁月啊!“他用颤抖的双手展示着一件件他精心保存下来的历史照片和实物,眼圈湿润着。
  现代“花木兰”李月美女士的故事已是广为人知。  1939年才及笄出阁的她,却决心参加到搞日实践中去,因是女儿身被拒在滇缅路上,她心中充满了自豪!一趟又一趟……直到有一天日寇的飞机炸弹炸翻了她的汽车,当后面的一位战友前去帮助她,擦去满脸血渍时才惊讶地发现这竟然是一位女子!他们一同战斗,后来结成夫妻……
  现仍居住在昆明的八十余岁的老机工韩利丰有一段催人泪下的经历:抗战爆发,他从新加坡离开了年轻的妻子周正妹回国参加抗日,抗战胜利,他因音讯杳无以为妻子已不在人世而在国内另外成家。五十年后却意外得知周正妹沿在人世,并为他整整守了五十年的寡,那些年还因为是抗日嫌疑犯家属,饱受日寇迫害,如今生活艰难……听到这一切,韩利丰羞愧难当,痛苦不已。而当老伴李瑞莹得知这一情况后,坚决主张接回了已老态龙钟的前妻子,三位老人从此相依为命,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
  南侨机工们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由于篇幅所限,我难以一一形诸笔端。如今,在昆明西山华亭寺耸立着为纪念他们而修建的纪念碑,白色的纪念碑凝固着烽火岁月的往昔,铭刻着南侨爱国机工们的这些“赤子功勋”!
                                              1995年9月27日夜金汁河畔

点击量:

热门推荐

碧血千秋英雄碑

忠烈祠

倭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