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我们的讨论有点乱,我们必须先理一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讨论的时间跨度从40年中-42年末,地域跨度是整个地中海和中东非洲,在这个时间和地域跨度里面英军的兵力调配是不断变化的,德军和意大利军队的兵力同样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比较要命。所以我们应该先找到基准点再细细讨论。
但是如果我们将视角拉高,我们应该可以确定英国所谓的中东战斗部队的总数量从40年底开始-42年底一直维持在15-25万左右。这个数量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当然两次阿拉曼期间大部分兵力是集中在阿拉曼一线的。
我们也必须了解到英军虽然在40-42年这段时间历经多次失败,但是英军在沙漠作战中总是能够建制较完整地撤退,损失虽大但是总是能够比较迅速地补充。隆美尔的攻击虽然迅速,但是因沙漠后勤的限制和道路的限制也无法采取长时间的追击战。因此希望阿拉曼就能将整个8集全歼,这个判断过度乐观。
而认为托布鲁克被攻下就一定能攻下亚历山大,我看不出有什么必然性。
180万这个数字是包含了战斗人员和辅助人员的。该数字出自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卷三附录6,你可以去核对。
意大利人40年在利比亚保持了20万军队,这并不能成为42年德军在阿拉曼后勤能解决的理由。首先同样数量的意大利部队在42年也仍在于北非,因此他们的后勤量无法削减来给隆美尔。其次说是意大利人在北非有4个集团军20万部队,但是有两个集团军是在的黎波里利亚,40年在利埃边境的最高峰也就不到两个集团军,而且前线的这两个集团军同样受困于后勤而无法发动对英军的有效进攻(你可以说意大利面条,但是后勤原因确实存在),而且在当时意大利的后勤线还没受英军打击,托布鲁克还在意大利人手上。最后意大利人基本上是步兵和半摩托化部队,其后勤量与后勤组成都与机械化部队不可同日而语。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不你就得提出能强化后勤能力的方案,要不你就得讨论将意大利军队全部撤走换成德国军队的可行性。前者受制于轴心国的海运能力和北非港口吞吐能力不可行,后者因政治因素不可行。
最后我想综合性地在战略角度评估一下地中海战略——
当时的英国和德国的国家地缘和经济现实取决了,英国希望和德国打一场长期战争,而德国希望和英国打一场短期战争。这是两个国家战略制定的前提。
对于英国来说,他短时间内无法在欧洲大陆战胜德国人,但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几乎拥有地球上领土的四分之一和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英国可以通过军备采购和租借法案得到美国的人力物力支持。只要给英国足够的时间去调动英联邦的资源英国完全可以耗得起。因此他肯定会采取间接路线战略作为主要的战略方针,也就是通过在次要战场上与德军拼消耗来损耗德军的力量,最终达到改变两国的实力对比的目的。因此英国会愿意在北非跟德国打消耗战,如果北非丢了,英国会愿意在中东和德国打消耗战,会愿意在西非、东非和德国打消耗战,战线最终将取决于德国的后勤极限。
而对于德国来说,他无法承受一场长期战争,战争需要的20种必要物资中大约7种德国是不产的,8种是缺乏的(完全不产棉花、橡胶、锡、铂、铁矾土、水银和云母,而其铁、铜、锑、锰、镍、硫磺、羊毛和石油的产量也都不丰富),其他例如钨、锡、钼、锑、锌等重要资源德国同样缺乏。占领了法国和挪威之后铁矿石的问题得到缓解,其余还是要命。德国的地缘决定了必须随时防备苏联的觊觎野心,即使德国在进攻法国的时候,在苏德边境也仍维持了几十个师的兵力。广大的欧洲占领区是重要的资源来源,但同样也是资源消耗的无底洞,不但占用了大量的驻防兵力,而且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橡胶等重要储备。因此德国唯一的胜利希望是找到一条能尽快结束战争的道路,而在地中海和英国人打消耗战,即使以极其乐观的想法,即42年下半年占领埃及,43年打到中东去,战争也不可能在44年以前结束,而苏联是否会给德国如此长的时间,美国又是否会给德国如此长的时间,明显都不靠谱。德国如果在地中海这个次要战场上消耗如此多的时间与资源,那么基本上可以确认德国仍然会输掉战争(也许不会输得跟历史一样惨,也许会挺得更久一些),因此这个方针显然不是希特勒愿意接受的。
当然了,如果你问我既然地中海战略不可行那东线战略岂不是更不可行,那么什么战略可行呢,我只能告诉你我不知道,在我看来在1930年代要靠德国这一个国家的资源与实力靠以军事手段挑战整个西方的政治秩序并将整个欧洲都纳入其奴役的范围这个战略目标就是没有可行性的。
版权所有:中国国殇网 滇ICP备07500707号 云南网警备案号:53010303502093
联系电话:13888567917 邮箱:944861869@qq.com